编者按:2016年7月20日起,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村落文化遗存与保护现状”暑期田野考察团,派遣由博士后、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组成的12个调研组,第三次分赴“(长)江(黄)河流域”18个省(区),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主要村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抽样普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采集与比照,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详实可靠的重要参考依据。自2016年7月25日起,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微信平台将不加过滤地陆续发布各个考察小组发回的田野考察札记,以供考察团队展开讨论,并进行学习、交流和借鉴,使得本次考察工作更加完满。
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箐口村考察行记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镇的箐口村,2012年4月11日被评为“云南省历史文化民村”。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考察组于2016年7月25日,对箐口村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
一、箐口村的概况
据箐口村委会提供的新近资料,箐口村始建于清代,迄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箐口村东邻牯牛山,南邻李子沟村 ,西邻梅子村,北邻嘎德村。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其中汪家箐、箐口二组较大,另外四个组较小。村落形状大致为长条形,6个村民小组散布在海拔2000-2500米高的山地上。村里现有农户403户,人口1467人,劳动力811人。国土面积16.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1亩,人均耕地0.85亩,森林面积18841.5亩,覆盖率达90%。其居民绝大部分是汉族,主要姓氏有张、李、赵、陈、王、孙等。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约为2500元,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旅游业和外出务工收入。

图1-1 箐口村
村中建筑以现代式或混合现代式的建筑居多,但其主要旅游景点汪家箐石板房村的传统风貌保存较为完好,并于2005年被昆明市列入民间“古建筑保护名录”。村中还有至少五棵栽植于清代或更早以前的古树,其中包括二棵桂花树,二棵柞木树和一棵樟木树。箐口村现在在村委书记冯兴能的带领下努力发展旅游业,着力打造以道教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产业链。现已建成“老子骑牛大门”、“紫霞宫”等人文景观,还有在观音庙旧址上重修的送子祠。村中另有据传为道家修仙之地的“仙人洞”,位于海拔3000多米高处,其形成年代暂未考证。
箐口村耕地类型基本为旱地,多种植玉米、土豆、红薯、花椒、核桃、梨、苹果等经济作物。箐口村的耕地和山地水源基本没有受到污染,适合种植农作物,但由于地形限制,土地小块且分散,致使其农耕方式基本以传统的手工耕作模式为主。耕地整地工具有铁锄、耕犁、耙等,运输工具有担、筐等,收获工具有镰刀、簸箕等。农业主要生产经营模式为个体小农经营,山林所有制结构为个体经营的林业。
箐口村的地理位置海拔较高,且山路曲折漫长。考察组于2016年7月25日乘铜都至箐口的专线公交,延盘山公路而上,耗时近一个小时。途中车辆在没有护栏的单车道上急转弯50多次,渐入云霄,竟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可想而知,在盘山公路修通之前,箐口村与外界的交通如此不便,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状态。
关于箐口村形成的缘由,村民们的看法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此处土地肥沃,山泉水源丰富,所以祖先迁居于此。这种看法并不能完全解释其祖先为何要来到如此偏远高险之地建立家园。另一种看法是为了躲避战祸与动乱。相较之下,第二种观点可能更接近事实。当然,也可能这两种原因都存在。
二、箐口人
箐口村里现有农户403户,人口1467人,这一数据在近年来基本呈平稳态势。村里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保持基本平衡,迁入与迁出者也相差不大。
调查问卷显示,箐口村过去几乎没有独生子女家庭,不过这一现象近年来略有改变。虽然大多村民还是愿意生育2个或更多的孩子,但也有少数村民表示:一个都没钱养了,还怎么养第二个?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存在。一些村民虽然表示生男生女都一样,但又补充:生下来就一样了。言外之意是,在小孩出生之前还是更想要男孩。
村民的总体文化水平不高,初高中学历的人群占了绝大多数,大学本科学历的总计40-50人,研究生学历的仅有1人。尽管如此,几乎所有家庭都重视教育。虽然小孩上学会对大多数箐口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但几乎每个家庭都愿意倾尽所有送小孩上学。村里辍学打工的现象几乎没有。
与其他很多村子一样,箐口村同样存在“空心村”现象,年轻人大多外出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打工,他们打工的收入也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收入。但与很多空心村不同的是,箐口村的留守儿童极少,父母如果外出打工,往往把小孩带在身边,一同走出大山。于是村子里留下的主要是老年人。偶尔有儿童留守,必然有单亲监护,当然通常是母亲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父亲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这些单亲监护的留守儿童,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因此产生不良的心理影响。一位女童对考察组说,她很支持爸爸出去打工,因为这样家里才有钱。问及是否想念父亲时,她说,她虽然很想爸爸,但是爸爸经常打电话回来,所以她并不觉得孤单。女童对生活充满积极、乐观的情绪,“我喜欢上学”,“大家都很关心我,我将来要回报他们”,“我要努力学习,将来赚很多钱给爸爸妈妈”。
三、箐口的经济
箐口村是一个极贫困村,去年人均收入在2500元左右,被东川区政府列为扶贫规划中最后一批脱贫的对象。但与一些贫困村不同,箐口人非常信赖政府,对生活前景充满信心。村民们大都认为,当地政府和村干部为村子办了一些实事,虽然未必产生了足够的效益,但确实很努力,过程也基本公开透明。这种民与官的和谐,在贫困地区其实是不多见的。
箐口村正在努力发展旅游业,村主任冯兴能带领村民建设“牯牛山风景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现在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总有不少游客到来。但目前村里的基础设施还很不完善,缺乏旅游业的配套服务业,因此游客的增长并未给村民带来多少经济收入。
目前,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依然是种植业和外出打工收入。周围的森林已经禁止私自砍伐,因此林业方面的收入可以忽略不计。高山上又缺少连片的大块田地,种植业也很难形成规模,所以村民们的收成往往不高。
村里时有遭逢自然灾害。去年,为了扶持种植业,村委会利用扶贫款项购买了进口苹果、车厘子、大樱桃等种苗,鼓励村民种植,并打通销售渠道,预期带来大量增收。然而当年遭遇罕见的旱灾,山泉枯竭,作物缺少灌溉大量枯死。面对不可抗力,政府能做的只有补苗,勉励村民不要灰心,并期待未来数年的收成。山地又可能遭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这种情况的应对通常以政府协助村民预防为主。政府派人勘察隐患点,然后发放粘贴到受地质灾害威胁的村民家中,并登记造册。然后村民平日自行注意观察周边情况变化,发现灾害迹象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然后撤离至安全区域。在暴雨或连续降雨时期,村民们更是要高度警惕。
除了旅游业和种植业,村民们也会养殖一些家禽和牲畜,主要有鸡、羊、马等。但是受地理等因素限制,养殖同样难成规模,因此给村民带来的经济收入是相当有限的。
四、箐口的旅游资源
目前,村里为了发展旅游业,修建了很多景观。其中有些是在原有建筑遗址上改建,如村里的“送子殿”,供奉观音等神像。送子殿之前在文革时期被毁,如今在村委会的努力下得以重修。或者依托原有景观,附加新的景点,如在海拔3000多米高的“仙人洞”旁修建了“紫霞宫”,游客远远从低处望去,云雾缭绕之中令人神往。也有为了打造风景区而新修的一些景点,如海拔2200米处的悬空栈道,游客立于其上可以鸟瞰山下的铜都镇,适合拍照留念。还有村口新修的“老子骑牛”巨像,横跨公路,也是值得一看的景点。

图1-2 送子殿
箐口村之所以能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与新修的景点应该关系不大。村里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主要在于村内的汪家箐石板房群。

图1-3 汪家箐石板房村
石板房建筑群主要形成于清代,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石板房的主要特点是房顶以大而不整的石板代替常见的瓦片,墙体则主要以石块或土砖堆砌而成。居住在高地的人们为了克服缺乏常见建筑材料等不利因素而采取的替代措施,逐渐形成了石板房这种特色风貌。石板房本来是云南高地常见的传统建筑,但大多分布较散。如汪家箐石板房村这般集中的建筑群落,是十分罕见的。
五、箐口的民俗与信仰
箐口人给人感觉安定、和谐,重视传统。村民们的精神生活非常简单,白天做点农活,晚上有时看看电视,有时则什么也不做。他们很少集聚,很少从事娱乐活动。偶尔参加一些家族活动,偶尔搭乘专线公交去城镇逛逛。村里几乎没有戏曲或文艺演出,许多村里常见的老人之间的棋局或牌局在这里也销声匿迹。因此村里平日比较安静,尤其在非节假日游客较少的时候。对村民们来说,过年的主要意义在于可以和家人亲友团聚,因此也只有逢年过节时村里才会热闹起来。可以说,箐口人的精神生活是相当简单的,但又不能用贫乏等贬义词来形容。因为他们安定,乃至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城市里的声色犬马都与这里无关,而且城市里的人们未必比箐口人更有幸福感。
箐口人重视传统,对于婚丧等传统礼仪制度,村民们普遍认为非常有必要维持。村民们重视传统礼仪超越金钱。比如结婚前的彩礼,村民普遍认为可以量力而行,不甚重要,几百几千即可;而对于丧礼,这些时候的花费少则一两万,多则五至十万,可能耗尽多年的积蓄,但村民仍然认为必须举行且不能简办。
村主任冯兴能告诉我们,箐口村的文化主要是道文化,因此他牵头在村口修铸了老子骑牛像(有与牯牛山相应之意),又在传说道家修仙之地的仙人洞旁修建了紫霞宫,此外还重修了供奉观音的送子祠。可以看出这位能干的村子力图重建箐口道文化的决心。但是据考察组调查,箐口村民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宗教意识。除了极少数老年人,村民们基本不信神鬼,不认佛道。牯牛山脚下有一间基督教会,因此也曾有过传教士跋涉山路前来箐口传教,但毫无成效。冯村长重建箐口道文化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箐口考察期间,冯兴能等村委会干部给考察组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志向高远,不仅想带领村民脱贫,还想让箐口村成为扬名四海的发达旅游景区,并评上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我们在祝福箐口的同时,也认为受限于一些客观因素,这些目标难度不小。但箐口村确实拥有壮观而秀丽的旅游风光,也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加之村民们内部和谐,在适当的扶贫规划指引下,克服困难脱贫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