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传统村落遗存与保护现状”暑期田野考察札记(三)

2016年07月27日 11:16 河南组 点击:[]

编者按:2016年7月20日起,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村落文化遗存与保护现状”暑期田野考察团,派遣由博士后、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组成的12个调研组,第三次分赴“(长)江(黄)河流域”18个省(区),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主要村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抽样普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采集与比照,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详实可靠的重要参考依据。自2016年7月25日起,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微信平台将不加过滤地陆续发布各个考察小组发回的田野考察札记,以供考察团队展开讨论,并进行学习、交流和借鉴,使得本次考察工作更加完满。


田野考察札记

河南小组 周雪林

一、村落中传统民居的保护

1、传统民居的现状

我们小组分别对商城县吴河乡万安村何老湾和余集镇迎水村余老湾进行实地考察,通过现场考察和向村民深谈发现目前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只见宣传不见实施。

在何祥光先生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位于万安村何老湾的何氏老宅。通过何老先生的介绍和从吴乡政府得到的资料得知,何氏老宅约建于清朝中期,占地面积约11800平方米,为大孝子何深朴迁回何老湾所建。现存的房屋为四进房屋建筑,依地势逐次抬高,主楼置后,主楼为两层,楼上配有木质走廊,四进院落皆为硬山抬楼结构,墙体全部系用外砖内还的包青墙。内部全是木架结构。台阶、走廊全部用石条封边。窗户和屋梁保存着精美的木刻。

图1-1 何氏老宅的主楼

图1-2 刻有精美图案的屋梁

由于一直闲置废用,老宅中杂草丛生,周边的村民把鸡养在老宅中,鸡屎在院中和房屋随处可见。何老先生说一直听说政府要对老宅进行修缮但是几年过去了一直没有见到动工,老宅的很多拥有精美木刻的屏风只能拆下来放置于房中或弃于外面。在进入房屋里面深入观察发现用于因屋顶漏水部分木质房梁都开始出现腐烂,出现了垮塌的迹象,二楼走廊很多木板已经脱落。

图1-3 老宅的现状

何氏老宅的现状同样也是余集镇迎水村余老湾传统民居的现状。通过与村中老爷爷的交谈中得知目前村中拥有的百年传统民居就只有三栋,约建于清朝时期,1931年7月,鄂豫皖红军医院第六分院从光山县白雀镇刘家成转移到余老湾这三栋老宅中。村中一叔叔说这三栋老房子在以前是拥有前后两门的,类似四合院类型的,房中有十几间,里面的设计弯弯曲曲的,在抗战时期便于转移伤员,即使日本鬼子来了进了这房子都转不出来。但是我在进入其中一民居观看后发现古房子就是剩下大门保存着,大门后面房子村民都已经摘掉修建现代式的房子了,保留的大门也破旧不堪,很多瓦片已经掉落,门梁也出现松动,墙面也出现了裂缝。村中一老人说大门石壁上很多壁画由于文革时期的破坏和时代久远缺乏保护已经看不到了。

图1-4 余老湾三大传统民居

图1-5 精美的石刻画已经看不见了

图1-6 其中一民居大门

图1-7 大门的背面

2、该如何保护传统民居的保护

在实地考察这两个村落的传统民居时并与村中一些老人进行交谈后,对怎么保护传统民居有几点自己的想法:1、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必须要尽快落实。何祥光老先生说一直听说政府要对自己祖宅进行修缮,但是几年过去了却迟迟未见动工。而我在吴河乡政府看到了关于何老湾村落的保护规划书的制作时间是2015年,一年的时间过去何氏老宅还是闲置废用。余老湾的村民在见到我们向他们询问关于这三大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时,都是说只见好多人来考察测量,只听说要开始动工修复,但是好几年过去了房子都快塌了也没有开始维修,甚至一位70多岁的奶奶气愤的说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还没能不看到这房子复原。当我向相关负责人询问为什么传统民居的保护工作迟迟没有进行时,得到答复都是资金未到位。考察回来后在网上对村落的保护资金进行查询,何老湾和余老湾两个古村落都列入了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范围,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加快资金到位的速度,不要让农村记忆的载体传统民居在等待资金到位中消失。2.必须要加强宣传教育。与村中一些老人和小孩进行交流后我发现很多村民都不知道为什么国家要进行传统古村落的保存,大多数村民都认为是老房子有一定的历史了并且很破旧了,国家出钱修好它是可以发展旅游业供游客参观,同时带动本村的经济发展。部分村民对老民居的了解也是很有限仅知道它大概建立年代,而对它的建筑、历史文化就基本不知,而村中小孩对于这些老房子的历史则是一无所知,认为不过就是几栋破房。因此,加强在村中宣传本村的历史和传统民居的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甚至可以把这些传统村落的文化加入当地小学或初中的历史教程中。因为只有当村中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和小孩子都能了解本村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的实现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义。

二、孝文化

宣传孝文化是何祥光先生本人乃何氏家族目前积极在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何氏孝文化是来源于何氏第44代子孙何深朴的真实故事。何深朴病重时何深朴听人说父亲的病用儿子的部分肝可以治愈,于是何深朴就自己动手剖腹取肝救父。他的事迹感动光绪帝,光绪帝亲赐“旌表孝子”匾,以彰其德。何祥光老先生目前在商城县及信阳县乃至全省也大力宣传孝文化,他希望政府能尽快把何氏老宅修缮好,并作为孝文化的教育基地。

图1-8 光绪帝亲赐的“旌表孝子”匾

图1-9 何深朴故事的详细简介

信阳市新县西湾村、丁李村调研记

河南组 虞吉

一、经济发展情况

西湾村目前和附近的两个村子组成了一个合作社,村民以自己的土地入股,政府投资旅游项目,合作社给大家分红。村里常住的村民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没有田地可以种,主要靠开小卖部、农家乐获得收入。这一带的老房子被政府征用用作开发旅游,政府又仿照从前房子的式样新建了一些。

丁李村也是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农民的土地都交给合作社作为股份,合作社又把田地的使用权承包给一家猕猴桃加工公司。合作社挖掉了村民以前的茶叶、板栗等经济作物,仅给每棵茶树补贴3元钱,板栗没有补贴,这三年的时间里有土地的村民每人每年补贴200元,村民对此意见很大,认为当时没有尊重他们的意愿,每个村民自动成为是合作社的一员,个人反对无效。

西湾村的合作社模式得到省里的支持、大力宣传和推广。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了解到,一些村子单个农户分到的田地不多,少的可能每人平均只有三分田,多的也只有一亩左右。而且信阳地区属于大别山区,山地比较多,田地分散,不适合机械化生产,小农经营模式生产效率不高。一些农民也向我们反映家家户户零零散散种一点油茶和茶叶,产量少,全靠外地老板来收,销路不太稳定,如果搞合作社的话,集中生产集中销售效率会更高。这说明合作社的方式是适合本地区农业发展的需要的,但是合作社具体应该以怎样的方式组织运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是应该根据村民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是否加入合作社还是直接由县级或者乡镇政府甚至村委会来决定这个村子是否要搞合作化?入社的村民在哪些事项上有自主决定的权利?有没有权利决定种哪些作物、是否开发旅游?用怎样的方式来保障村民们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果由公司来投资作物种植,应该怎样处理投资公司、村委会以及农民的三方关系?丁李村的合作化过程中有一些失误值得注意和反思。

二、民居

西湾村有一带古村落是沿河而建,河两旁砌着整齐的石岸,岸上种有枫杨、银杏等树木,都有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树龄,枝繁叶茂,几乎能盖住整条河,来这里旅游的人都很喜欢在河里或者浅滩里乘凉。岸的另一侧隔着一条排水沟就是用石头砌的很平整的路,然后是住房。有的村民在门前的空地里种上竹子和各种花,门前的院子显得既宽敞又美观。这里的环境非常宜居。

三、老人的生活

这两个村子经济发展的状况比较好,我走访的一些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人一般不愿意跟着子女生活,年纪稍轻身强体壮的就在附近做点工,年纪大做不了工的就靠子女给的赡养费和养老保险生活,平常的休闲生活主要就是看电视打麻将,基本上没有什么文体活动。有的老人笑称一天的生活就是带带孩子,摸三顿饭吃,吃了聊聊天,有时候走走亲戚,上镇子里买点生活用品。不帮子女带孩子的老人生活更孤独,在外工作的子女基本上一年只有过年能回来住上十天半月。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的希望是老年人群体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从这两个村子的情况来看,养老保险政策已经落实到位,老人们也表示子女都会给一些赡养费,大部分生活水平比较不错,至少不缺衣食供养,住得比较近的子女一年也能来看上几回,但总体上老年人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每年见到子女的次数非常有限,生活内容比较贫乏,精神上也缺乏慰藉和支撑。怎样让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元、精神上更加充实愉快,这是我们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面临的大问题,这个问题在文体设施欠缺的农村尤为突出,需要各方的努力共同解决。

上一条:2016年“中国传统村落遗存与保护现状”暑期田野考察札记(三) 下一条:2016年“中国传统村落遗存与保护现状”暑期田野考察札记(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