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7月20日起,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村落文化遗存与保护现状”暑期田野考察团,派遣由博士后、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组成的12个调研组,第三次分赴“(长)江(黄)河流域”18个省(区),对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主要村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抽样普查。通过对相关数据的采集与比照,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详实可靠的重要参考依据。自2016年7月25日起,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微信平台将不加过滤地陆续发布各个考察小组发回的田野考察札记,以供考察团队展开讨论,并进行学习、交流和借鉴,使得本次考察工作更加完满。
古宅门里的宁静-灵川县熊村
广西组 杨会娟
与前两天的调查最为不同是,我们一路很顺利的到达了大圩镇并轻松的乘坐上到熊村的105路公交车,在一个繁华的市场中我们下了车。便利的交通让我调查小组感到回去的路会显得没那么困难,我们信心满满的说今天将会是很顺利的。公路两边的市场里有出售各种蔬菜水果的车辆,小卖部、餐馆店铺很多,三轮车、面包车都沿路而停,人们在车辆的间隙中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经询问我们走进雄村古宅的永吉门,在一路狂拍中想找人做个问卷却不知道问谁,只有几条狗串来串去。溪水边石板上几框韭菜让我们把目光移动了对面古宅门里一家四口人,他们在整理韭菜。一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和他的妹妹、父母,问住在老宅的生活他们显得一脸的无奈。问及古宅修复问题他们说政府只负责把外面的砖头墙壁进行修缮,居民家里无人问起。经过马路我们进入了古宅的另一边,一处三层高的现代楼房树立在路边,往里走一点就看见基础古宅后的革命门,跨国这个寨门,我们与一对正在吃中饭的六十多岁的老夫妻聊了起来,老奶奶正在给一个四肢只剩下骨头发育畸形的男孩子喂饭,他说儿子和媳妇已经搬到老宅外,儿子在桂林打工,和媳妇一起在那边照顾男孩子一岁多的妹妹,残疾家庭的贫困让他们守在这里。我们能够隐隐的从这两家家人身上感受守候到古宅里的那份无奈中的默许。
一路向前看见几个老人陆陆续续从一个地方出入,一位精神抖擞拿着纸牌的老奶奶向我们微笑的打招呼。两桌的纸牌玩家,一桌老太太,另一桌还有老爷爷,他们看着手里的纸牌看一眼我们几个莫名来访的人,继续玩自己的,从他们的脸上我们能够看到他们那种在愉悦中获得的满足感。同事我们小组的海丹他们调查的一个八十七岁的老奶奶,一个说话中还能讲几句普通话的老人,她说儿女让他们住新房子她住不惯,就喜欢住在这里,那是一种自信的张扬。
古宅外忙忙碌碌的人们,是现代农业化时代发出的声音信号,他们为了在经济上得到心里的满足感而以现代方式生活着。古宅内的老人们用他们的生活谱写着宁静生活,那份充满知足和快乐的精神似乎覆盖了宅内其他的抱怨声,以最为实在的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人们才是时代的主导着,这是古宅内外人们发出时代声音。那种担心人们都搬离古宅后的文化的空心是太过忧虑的强迫症的想法。最后还是引用《围城》里的那句话:进来的想出去,在外面的想进来。生活中本来就充满着在各种矛盾,住在古宅门内外的人们是否也是这样的我不得而知,然而我作为一个在古宅外的人,我羡慕那种古宅里的宁静,是古宅的给我这个来访的者留下的精神信号,让我这个强迫症能今晚好好的睡上一觉。
文化自信与村落保护“巧实力”
广西组 曹源迪
传统文化村落究竟是更侧重于村落现代化建设,还是侧重于村落原生态保护,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有我无你”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说,两者可以兼容起来。而架构在这两种观点之上的桥梁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也许和这两个讨论的话题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在寻访了熊村与上桥村之后,我觉得文化自信就是架构在现代化与原生态保护间的通路。
乘着冉冉升起的红日,下一站目的地就是大圩镇熊村,对于熊村,我在寻访之前曾经关注过。这是一个传统文化与传统风俗气息十分浓厚的村落。但是当我了解到大圩镇有一路105路公交车可以直接坐到熊村时,我瞬时间懵了,难道这里已经被现代化了吗?当我踏上了熊村的土地时,这个答案是否定的,传统村落的格局依然保留着,不同的是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沿着村落寻访足迹,我来到了一户人家里,孙子、孙女、爷爷、奶奶都在,他们忙着筛韭菜。当我问到关于教育的话题时,爷爷显得十分激动,“现在年轻人对于熊村传统文化不了解,学校老师也是讲授科学知识,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是文化没有根了,也许现代文化具有很大的魅力”,“我们这里传统技艺基本上没有年轻人愿意学,都被荒废了”老人激动的说。这个答案同样在寻访上桥村时得到了印证,村头古树下的一位九十岁高龄的老人也显得十分无赖。“我们村的历史没有哪个年轻人知道,年轻人喜欢去大城市,喜欢那种好玩的东西”,“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根本就不知道我们村的历史”。一面是村落保护,一面是传统村落文化的“断层式流失”。但无论是村落原生态保护还是原有村落在建设中保护,始终逃不出文化断层的藩篱。深究原因,文化不自信是文化断层的根本原因。
传统村落是应该得到保护,但是保护的只是一片瓦,一片砖,一个牌匾。而文化传承却在慢慢枯竭。我们不能否认都市文化的魅力,但是我们更应该肯定传统文化的“骨气”,而这种“骨气”来源于对于文化自信。难以想象,当一个传统村落里的村民都只会买卖商品,精打细算,沉溺烟酒和网络中时,这样的传统村落是否只是修修补补亦或是原封不动的保护是不是有任何用处。当然,我们不能否定传统村落的“传统”个性,然而,这个的“传统“却只是空壳。传统村落保护,无论是翻修,还是原始保护,都是要村里的每一个人参与,而参与的原动力是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自信。对与错,好与不好,并不能成为一种替代的工具,也不能成为一种炫耀的资本。文化自信是生活在每个传统村落的村民应该具备的应有素质,换句话说,传统村落文化应该是深入到每个传统村落村民的心中,开花结果,形成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最佳方式,也是最“巧”动力。
田野札记
广西组 海丹
根据原定计划,今天是我们在灵川县进行村落田野调查的最后一天,今天我们安排的是大圩镇的熊村和上桥村。大熊村相对于前两天的调查的江头村,地理位置稍微远一点点,但是总的来说交通很方便,在大圩镇就有直接开往镇上的公交车而且车次也相对来说较多,从桂林过来f但是村落的保护状况就没有江头村的好。熊村给人的感觉虽然入口处有所谓的分布图,村里有指示牌但是整个村子还是处于一种未被保护的状态,破烂的木窗,倒塌的墙。依稀可见的老人和狗。
在对熊村进行观察的时候走访了一位87岁的老奶奶,老奶奶姓张是从别村嫁到熊村来的,孕有四个子女,老奶奶读过几年小学能用桂普与我们断断续续地交流,老奶奶说:房子也没有修补,下大雨的时候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你抬头看那个木板上有雨水的痕迹。笔者:您怎么不去跟您的儿子一起住啊?“我住不惯楼房太热,我就喜欢住在我的老房子里”。当我们问到读书问题的时候,老奶奶说:“我的有两个孙子,大的32岁都结婚生孩子了,小的也不读书了,我们没有读书的福分”笔者:“要是有机会再让您读书呢?”。“也不读,不会读老师讲的我记不住,没有福分哦!”拜别了老奶奶,沿着小路我们在古村里转了一圈,基本上没有看到什么年轻人,偶尔会碰到几个年纪稍大的中老年人,由于熊村还没有做很全面的旅游开发,几乎也没有什么游客。
在熊村的街上吃过午饭后,我们搭车来到了离熊村不远的上桥村,刚到村口,映入眼帘的是一棵三四个人才能抱住的大古树,古树旁有一座断裂的拱桥,桥下的河水里有一群正在戏水打闹的小男孩,桥上有一些村民坐在桥上的树荫下乘凉。河边有一些中年妇女在洗衣服,在这座古桥旁是一座通往村里的新桥,沿着桥走过一段路,经过几座好的楼房,我们便看见一座牌坊,经过牌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映入眼帘,在迷宫式的小路上走了几圈大致将该村的古建筑了解了一下。大部分建筑保存完好只有少数坍塌,而且里面只有少量居民居住,在询问了当地居民后我们来到了村主任家里,再向村主任了解该村的一些情况时,村主任似乎也不知道,只是反复说:“外面的老板投资了,我们村要是包装一下肯定比江头村还要好。”从与村主任的交谈中我们能感觉到他对招商引资搞开发的热情与激情,但是在对本村的了解上几乎也是只知乎乎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通过几天的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村民对于本村的历史了解几乎是不太清楚,至于对自己该村落的保护或是自家的老宅根本没有太大意识,唯一迫切需要的还是生活质量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上,只有当居民生活质量水平提高上来,才有可能去保护自己的老宅和村落吧!
田野札记
广西组 黄炎丹
今天来到了熊村,该村从整体上看古建保存较完整,规划合理,有明显的区域划分;配套设施齐全,旅游开发已成熟。但从居民个体来看,问题主要在补助措施、医疗资源和住房问题等方面。1.补助措施方面,该村仅仅是有对居民的养老金和低保等方面的补助,并没有对古建力的居民有房屋修缮方面的补助,所以,古建居民的生活条件不容乐观。2.医疗资源方面,据该村老人反映,本村的诊所数量少且药价较贵,医治的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3.住房方面,前文说过本村分为古建区和居民新区,据了解,古建区的居民有强烈的欲望搬至新区,但受制于经济条件和补助的不到位,只能住在老房子里;但也不排除老人行动不便和恋家的因素等愿意继续住在古建区里
下午,来到了离熊村不远的上桥村,与前村相同的是,古建保存较完整且村民活动频繁,规划合理,旅游开发已有公司介入。不同的是,该村的散游儿童较多,可以说是留守儿童较多而且其学习愿望不强烈,青少年以及家长对本村的教育质量存在强烈不满,准大学生对自身规划不明确;但该村村民的精神面貌较前村有明显的提高,居民生活幸福值高。值得一提的是,上桥村已有清楚的历史文书和明确的旅游规划,但是由于开发公司职责缺失和资金不到位,上桥村的开发进度处于停滞状态。
与前几天的走访对比发现,本地几个古村落的经济支柱仍然是种植业而且农产品流通方式只是简单的单渠道流通,即通过菜贩子的批发收购来获取收益,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我认为,这几个村的经济困局不仅在于补助资金的问题,更在于第一产业的原始化发展造成的经济收益不足以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所以,今后的道路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资金支持,更要加快发展种植业甚至是农林果业以此来积累资金并更好地用于旅游开发。不同的是,由于今天的两个村已被列入历史文化名村,所以本村居民对古建重视的程度较高,而且有意识地对古建进行修缮,而不是像前几村对传统民居肆意拆毁翻修。另,我发现这几个村子的领导层或村委会与基础群众存在矛盾或者是脱离群众,与村民的联系不甚密切,这也是限制发展的重要因素,毕竟发展要靠大家的齐心协力,而不是村委会的“拍脑袋”决定。